【践行“严•实”促发展】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提升育人质量

我校将本科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,不断巩固本科教育在学校的中心工作,努力做好本科教学这篇大文章。“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、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、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宽广国际视野的高素质、强能力应用型专业人才。”教务处处长张良才强调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教育观念大更新
    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到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,进一步解放了思想,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。学校党委、行政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,研究决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事项,经常深入教学单位调研,研究、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教学一线听课,已形成我校教育管理的优良传统。学校建立了教学工作年度会议制度,每年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,研究部署教学工作。同时,学校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,2014年学校划拨专款300余万元,用于资助与奖励本科教学建设项目,实践教学经费增加至生均每年150元,为各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;学校修订了《教学奖评审办法》,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增加教学投入,提升教学质量。

 各部门、各单位把组织教学、服务教学放在本单位工作的首位,做到了教学工作优先谋划,教学资源优先配置,教学问题优先解决。广大教师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,转变观念,改进方法,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水平,全体教职员工关心支持教学工作,为教学工作出力、献力、助力,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,在全校形成了关心教学、尊重教学、热爱教学、献身教学的良好氛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学科专业大发展
  学校积极挖掘潜力,整合教育教学资源,开展本科专业建设。现有84个本科专业,包含多个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专业群落,涵盖哲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理学、工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。其中哲学门类本科专业1个,经济学3个,法学4个,教育学5个,文学12个,历史学1个,理学15个,工学18个,管理学11个,艺术学12个。形成了以师范专业为引领、应用性特色鲜明、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布局。

学校不断完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,建立新专业申报答辩会制度,从办学条件、社会需求、学生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证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,已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。

学科专业的调整与建设,直接对接了社会的需要,不但为本科教学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探索了方向,而且为学校办学拓宽了道路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大提升

教务处建立健全了教学工作制度规范,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,优化组织结构,明确工作分工,增强现代管理意识和创新精神,提升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,提高管理效率。加强教务员队伍建设,每个教学单位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教务员或教学秘书,完善教务员培训机制,不断提高教务员业务水平,确保教学规范要求落到实处。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,构建以学校为主导、以学院为主体、重心在学院的教学质量常态性监控制度体系。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学单位教学分委员会、督导分委员会、教授治教分委员会等组织,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质量监控、高等教育研究、教学建设论证、教育政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。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发布制度,完善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制度和专业退出制度。制定实施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,全面落实高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、各级领导听课制度、课堂教学随机录像检查制度、学生信息员制度,进一步完善学生网上评教制度,确保本科教学的质量稳步提高。加强考试环节管理,严格考试纪律,完善考试办法,打造诚信考风,推动优良学风与教风建设。

实践证明,我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,以其良好的运行,为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。

人才培养方案大完善

学校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,根据“知识、能力、素质”协调发展原则,努力拓宽专业口径,灵活设置专业方向,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,完善“大类招生、二次分流、分段培养”的人才培养模式,积极探索多元、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法,努力打造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、国内校校合作学分互认人才培养平台、国际校校合作学分互认人才培养平台、校内专业联合双专业人才培养平台、“杏坛学堂”卓越人才培养平台,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,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。

同时,教务处建设了“平台+模块”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,内容丰富,特色鲜明。所有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在通识教育平台与专业教育平台之上。通识教育平台上建设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、国学修养课程模块与选修的传统文化类课程模块、社会科学类课程模块、理工技术类课程模块、艺体生活类课程模块。专业教育平台上建设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模块、专业基础课程模块、专业方向限选课模块、专业任选课模块。国学修养模块中的“孔子与儒家文化”课程,是校本必修课程,充分体现了我校传统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。

与理论课程模块相衔接的是“合格+特长”的实践教学模块。“合格”即学生完成必修的实践教学内容考核时至少达到合格,是最基本的普遍的要求。“特长”即注重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个性与特长,根据学生的兴趣、爱好,通过项目带动、培训促进、学堂培养等途径,培养学生一项以上的实践能力特长。实践教学模块由通识教育实践教学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构成。通识教育实践教学包括军事训练、社会实践、职业规划与就业训练、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实践等;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包括实验(实训)、课程论文(设计)、专业(教学)见习、科研训练计划项目、专业(教育)实习、毕业论文(设计)、学科技能竞赛等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教育教学成果大丰收

通过打造强势本科教育的经年努力,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收到了显著成效。学校已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,省级精品课程36门;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,省级教学名师16人,省级教学团队7个;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,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,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8个;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;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;近年来,有8部教材获得省级优秀教材奖,2部教材被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。2015年度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名单,我校有7个面上项目、1个重点项目、1个重大项目获准立项;有19项成果分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、二、三等奖。

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绩。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,我校学生在各学科专业技能竞赛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40余项。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中,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79项;在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,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8项。十年间,我校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68篇,有136篇本科生毕业论文获得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。2015年举办的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绩能大赛,我校派出的27名选手全部获奖,获奖率和一等奖获奖人数居参赛高校之首。创办于2009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,是目前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数学学科竞赛。至2014年年底,我校学生在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连年获奖,并连续四届荣获一等奖,获得数学专业组全国一等奖5人,二、三等奖各1人,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四位。

我校学生在普通话、规范字书写、经典诵读、语言文字基本功等各项语言文字类比赛中,多次获得高层次奖励。仅在近年来国家语委和语言文字报刊社举办的“全国高等学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”中,就有189人获奖。

社会反响良好,近年来,学校每年毕业本科学生8000余名,应届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,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3%左右。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给予了充分肯定,调查结果显示,约93%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,乐于学习,勇于钻研;约91%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作风朴实,吃苦耐劳,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;约85%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;约86%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素质好,能够较好适应岗位需求。

近年来,我校各专业学生考研率平均保持在30%左右,其中哲学、教育技术学、思想政治教育、化学工程与工艺、生物科学、统计学等专业的考研率超过40%,个别专业的考研率一度达到70%。每年考入985、211院校的学生,约占考取研究生总人数的50%。

(文:孙琪      编辑:新闻中心总编室    责编:王海红)

 

发布:九州体育,(中国)网站首页新闻中心